乌达区政数局定期总结推广区域内各部门在营商环境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近日,推出2025年第二期共22个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典型经验做法。本期分享3个案例。
乌达区:优化营商环境 激活“一池春水”
(乌达区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润物细无声,须臾不可或缺。暖融三月,春潮涌动,乌达区聚焦产业发展,以企业感受为导向,不断厚植营商环境“沃土”,多措并举激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为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政务“云”跑出服务“加速度”
为进一步畅通群众办事渠道,持续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乌达区围绕办件量大、群众体验度强的高频事项精准发力,在全市率先试行推出门头牌匾审批全程网办服务,审批部门通过“三个一”进行“云”审批“云”办理,办件结果可直接线上查看,办结时限缩减率达95%,切实由“窗口申请办”转变为“掌上办”,真正实现了门头牌匾审批业务“不见面、网上办、零次跑”,截至目前,已完成门头牌匾审批全程网办600余件。
13个“一件事”集成服务落地见效,探索推出了破路破绿、医疗救助、廉租住房补贴、无外线水气热报装“一件事”等,推动企业信息变更、企业注销登记一件事及时落地,企业开办、信息变更、注销登记时间分别压缩至0.5个、1个、12个工作日内办结。实现了政务服务从“一网通办”向“一网好办”的跨越式转变。
法治阳光照耀企业发展之路
“感谢法官,真没想到货款这么快就追回来了,为我们企业解决了大麻烦!。”近日,乌达区人民法院执行干警仅用时10余天便将一件涉案金额达10万余元的案件执行完毕,相关企业负责人在向执行法官送来锦旗时,为执行工作的公正高效衷心点赞。
据悉,因某建筑公司拖欠货款,某彩钢厂遂将建筑公司诉至法院,在法院的主持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约定分期付款。但付款期限已至,建筑公司仍然没有将货款全部履行,该彩钢厂只好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案件受理后,执行指挥中心第一时间对被执行人名下财产进行查询、冻结,并及时将案件分流至涉企案件快执团队,承办人与申请人取得联系后,第一时间将案件款扣划并发放至申请人账户,至此,该案仅用时十余天便案结事了。今年以来,乌达区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深化案件繁简分流工作,为涉企案件开辟“绿色通道”,努力提升涉企案件执行质效,以高质量司法服务水平保障企业发展。
政策“及时雨”浇灌就业“希望田”
今年以来,乌达区强化创业带动扶持,积极推进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落实,全力支持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刑满释放人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截至今年2月,失业登记人员107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9人;已为7家企业符合条件的26人发放一次性扩岗补贴39000元;2025年度公益性岗位开发212个岗位,岗位类型为保洁、保绿,保安、协理员等公共管理类岗位。截至2月底,乌达区累计安置公益性岗位人员187人,有效解决了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难题。
乌达区紧贴企业用工需求和求职人员就业特点,建立岗位和求职信息“双归集”机制,集中为各类求职者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送温暖,多渠道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2025年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暨重点群体专场网络招聘会”“2025年春风行动招聘会”,提供维修、销售、化工、化验等多类型岗位1465个,线上浏览量8547人次,现场人数500余人,线下达成就业意向291人。乌达区以落实就业扶持政策为主线,以强化就业服务为手段,以帮助困难人员就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就业增收工程,不断促进城乡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一纸信用报告助企“诚”风破浪
以往,市场主体在办理各类业务时,往往需要准备大量的证明材料,涉及多个部门和环节,存在开具证明数量多、申请行政机关多、办理流程多等“繁、难、久”问题,这样的现实情况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也降低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自2024年8月起,乌达区积极推行以专用信用信息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选取发展改革、市场监管等31个高频办事领域,以专用信用信息报告为载体,把分散在不同部门的经营主体有无违法违规情况一口出具。如今,乌达区已将专项信用报告应用领域拓展至43个。
市场主体可通过“信用中国(内蒙古乌海)”网站,免费申请获取专用信用信息报告(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版)。同时上线专用信用信息报告“一码通证”,即以企业亮码、部门扫码的方式,查看专用信用信息报告。该报告可在企业开展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申请优惠政策、资金支持等事项时用以证明自身在行政区域内相关领域有无违法违规记录情况。以“一纸信用报告”代替多领域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使广大市场主体轻装上阵投身市场浪潮,体现出政府部门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职能转变和理念升级。
“企业就像鱼,营商环境就像水。”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之基、活力之源,乌达区将继续以“优无止境”为目标,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多维度精准发力,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打造“有事伸援手、无事不插手、难事不撒手、好事不伸手”的环境,让企业在这片“营商活水”中畅快前行。
政务服务“软实力”
激活营商“硬环境”
(乌达区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作为政府与企业、群众直接沟通的窗口,优化营商环境的前沿阵地,乌达区政务服务中心通过 “集成服务、数字赋能、流程再造、贴心为民、监督评价”五步核心举措,全力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快办”转变,为市场主体释放活力。
一、集成服务,打造办事平台一站化
乌达区政务服务中心整合多部门业务,根据企业、群众办事需求和业务关联性,科学合理划分窗口布局,将人社、医保、市监、不动产、公积金等业务整合为六个专区,推行综合受理模式;优化升级24小时自助服务区,实现办事“只进一扇门”和全天候服务;设置无差别综窗,受理“开办餐饮一件事”“水电气暖过户联办”等事项,形成“一门办”闭环。2024年乌达区政务服务中心累计受理事项6万余件。通过物理空间与职能的双重整合,显著降低企业时间成本,提升办事效率。
二、数字赋能,推动政务服务智能化
数字化是优化服务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乌达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力推广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依托自助打照机和电子证照技术,将营业执照办理时间压缩至半小时。政务服务从“线下跑”向“线上办”升级,形成“全天候、零距离”服务生态。
三、流程再造,实现审批效率精简化
精简流程是提升企业获得感的关键,乌达区政务服务中心通过梳理整合148项高频涉企事项,并参考各部门在内蒙古政务服务平台发布的标准化指南,编制《企业服务专区审批服务事项指南》,为企业提供精准的办事指南和个性化的材料清单,实施“容缺受理”“告知承诺”等制度,设立“潮汐窗口”应对业务高峰,企业开办时间缩短至30分钟,通过流程重构实现“极简审批”,激发市场活力。
四、贴心为民,增强服务人性化
从被动受理到主动服务,政务服务需兼顾效率与温度,乌达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小“达”帮办团,2024年累计为群众提供服务8000余次;开通延时、上门服务,解决群众急难问题,2024年,周六、日延时服务办件2643件;设置咨询服务台、“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母婴室等,配备叫号机、自助服务终端等设施设备,提供针线包、老花镜等便民物品;在企业专区设立“代办帮办专员”,为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2024年,代办帮办企业数65家。
五、监督评价,促进服务增效化
以评价促改进,提升政务服务质量,通过“好差评”系统实现长效评价机制,2024年区本级大厅“好差评”满意率100%;对12345差评问题进行跟踪回访,差评整改率100%,对问题反馈形成闭环。
下一步,乌达区政务服务中心将在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提升群众办事体验、优化政务环境上持续发力,进一步擦亮政务服务“底色”,提升营商环境“成色”。
一份报告代替一摞证明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
(乌达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征程中,乌达区再出“实招”,以信用体系建设为突破口、数据赋能为动力、协同联动为手段、依法依规为基准,打破传统流程的枷锁。市场主体可以用专用信用信息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大大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减轻了企业开具证明的负担。
以往,市场主体在办理各类业务时,往往需要准备大量的证明材料,涉及多个部门和环节,存在开具证明数量多、申请行政机关多、办理流程多等“繁、难、久”问题,这样的现实情况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也降低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自2024年8月起,乌达区积极推行以专用信用信息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选取发展改革、市场监管等31个高频办事领域,以专用信用信息报告为载体,把分散在不同部门的经营主体有无违法违规情况一口出具。如今,乌达区已将专项信用报告应用领域拓展至43个。市场主体可通过“信用中国(内蒙古乌海)”网站,免费申请获取专用信用信息报告(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版)。同时上线专用信用信息报告“一码通证”,即以企业亮码、部门扫码的方式,查看专用信用信息报告。该报告可在企业开展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申请优惠政策、资金支持等事项时用以证明自身在行政区域内相关领域有无违法违规记录情况。
此番以“一纸信用报告”代替多领域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以“数据跑路”代替“企业跑腿”,从企业“一对多”到机关“多对一”,为广大市场主体提供了办事便利,剪掉了制约企业发展的藤蔓,让其得以将更多精力与资源聚焦核心业务,轻装上阵投身市场浪潮。这是多部门努力打破数据壁垒、加强协同配合的结果,体现出政府部门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职能转变和理念升级,以及我区打造和优化一流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
今后,乌达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继续推动信用价值赋能社会经济活动,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和优化服务的“加法”,让信用成为企业发展的“金色名片”,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政务微信
移动门户
顶部